当前位置: 首页 >> 成人致美 >> 正文

学术研讨 | 明清山水 | 学院派传承的当代实践成果

发布者:刘超 [发表时间]:2025-06-19 [来源]: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浏览次数]:

undefined undefined

2025年5月12日,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首届“明清水墨山水画高研班”结业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昙华林1号教学楼5楼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传统水墨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来自艺术界的专家学者、教授、美术理论家及国画名家、高研班导师、数十位研究生以及全体学员。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学术观点与创作心得。

学术主持

undefined

本次研讨会由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叶军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作为高研班学术带头人,叶军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既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传统艺术当代转化的深度思考。"

主题发言

会议开场,社会美育学院何明院长作主题发言,系统总结了本届高研班的教学成果。他在发言中着重指出:"我们的教学既要深入把握明清山水画的笔墨精髓,更要引导学员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实现个性化创作表达。"

专家研讨

undefined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作品展开学术评议。首先,省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副处长曾玉兰在参观展览后表示热烈祝贺。她谈到:"此次展览令人深受启发,传统水墨艺术不仅需要传承保护,更应通过创新实现当代转化。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明清山水画的文人意趣,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表达,让人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疗愈。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既扎根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探索。"

undefined

武昌区文旅局郝强先生在湖北美术学院"明清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上表示,明清山水画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高峰,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载体。他谈到:这一时期的山水创作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推向极致,通过笔墨语言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文人意趣和自然观照,至今仍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着丰厚的养分,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法传承,更在于精神文脉的延续。

undefined

中国艺术鉴赏网副总编荒野先生则从实践层面出发,对部分作品的构图、用墨及意境营造进行了细致点评,肯定了学员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undefined

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彭燕妮女士在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看到美院将专业艺术教育向社会美育延伸的实践深受启发。"她特别指出,本本次高研班通过"三结合"模式实现了显著成效:一是将学院派严谨教学与社会学员的创作热情相结合;二是把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三是让艺术传承与文化惠民相结合。展览形式非常好。

undefined

华中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创新中心副主任肖华丽从教育实践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明清山水画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教学价值与应用路径。在发言中,肖华丽分享了华中师范大学"传统山水画实践教学创新项目"的经验成果,该项目将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她特别强调:"明清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态度,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undefined

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倪书霞表示,湖北美院将专业艺术教育融入社会美育的实践颇具示范价值。她强调项目通过 "三维融合" 成效显著:一是学院派严谨教学与社会创作需求结合,优化课程转化理论为实践方法;二是跨学科知识与专业艺术立体融合,拓展学员审美认知;三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转化结合,助力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该模式为新时代美育生态构建提供了创新范式。

undefined

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办公室李志敏主任从社会美育的视角切入,指出明清山水画中"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与当代大众的精神需求具有深刻共鸣。她以文徵明、石涛等代表画家的作品为例,详细剖析了传统山水画中"师古人"与"师造化"的辩证关系,强调这些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林泉之心"对缓解现代人焦虑、培养审美人格具有独特作用。

校友心声

undefined

湖北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惊作为校友代表动情发言:"作为叶军教授的早期学生,今天以校友的身份回到母校观展,实现了艺术生命的圆满循环。"她由衷的感慨,在本次高研班中深刻体会到"再学习、再提高"的价值。"在这里,我们既传承了文化基因,又获得了创新密码。作为曾经的求学者,如今的艺术工作者,这种双重身份让我对终身学习有了更深理解。"他的发言引发了在场校友学员的强烈共鸣。

undefined

武汉联雅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玲萱发言说:我作为湖美校友、何院长的学生特别想分享几点感悟。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终身学习"理念。高研班的超高配师资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传承不仅是技法的沿袭,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传递和共鸣。明清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我们,正是因为他们践行了"来源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真谛。我在经营画廊时发现,那些最能引起当代观众共鸣的作品,往往都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比如文徵明笔下的江南小景,既是对实景的忠实描绘,又通过艺术家的心灵过滤升华为精神家园。这种创作态度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极具启发意义——好的设计同样需要扎根生活,再通过艺术提炼回馈生活。

教学成果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中国画学院教师团队

中国画学院山水花鸟系主任朱国栋副教授在研讨会上重点介绍了高研班实施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他表示:"我们以'临摹-写生-创作'的递进式教学为主线,通过经典研习夯实笔墨根基,依托自然写生培养观察能力,最终实现个性化艺术表达。这一教学模式既遵循中国画传统授受规律,又契合当代艺术教育特点。"朱教授特别强调:"教学团队在郝孝飞院长带领下,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孟召汉、高源、周巍等教师全程跟进指导,研究生助教团队提供一对一辅导,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教师协同发力的良好机制。"他深情表示:"本次展览的丰硕成果,正是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印证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社会美育实践中的可行性。"最后,朱教授提出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计划增设'名家工作室访学'环节,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新体系,让学员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实现艺术突破。"

学员分享

undefined

undefined

在交流环节,高研班学员们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了学习明清水墨山水画的心得体会。有学员谈到,通过系统研习宋元以来的经典范式,对“笔墨当随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学员表示,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当代审美,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研究生感言

参加研讨会的研究生依次发表学术见解。手工艺学院田晗睿阐述道:"我们大漆专业践行'双轨并行'理念,既要如古人'澄怀观道'般敬畏传统技法,又要通过材料实验突破媒介边界。"中国画学院李俊龙补充说:"这种'师古不泥古'的创作观源自湖北美院'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我们认为传统绝非静态标本,而应是可供提取创新基因的动态数据库,这种古今艺术对话正是新世代需要构建的传承范式。"

总结展望

研讨会最后,叶军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高研班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提升,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希望学员们以此次研修为起点,继续深入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学术研讨会为高研班结业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传统水墨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据悉,结业作品展将持续展出至5月30日,欢迎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前往参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