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孟夏时节,群贤毕至。2025 年 5 月 29 日,以 “美育浸润共筑新篇” 为主题的第三届社会美育研讨会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隆重举行。来自美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行业从业者齐聚千年文脉之地,围绕社会美育的创新发展、实践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为新时代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研讨启幕:思想盛宴擘画美育新图景

研讨会于上午 9 时在学术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与会嘉宾有序入场签到入座。湖北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何明首先发表致辞。他强调,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始终以 “推行美育普及、培养终身审美素养” 为使命,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审美教育体系。

首场主旨演讲由水彩画系创新教研室主任蔡卜居率先登场,他以《AI 在美育中的实践与应用》为题,立足科技前沿与教学一线案例,系统阐释人工智能技术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引发全场对 “科技 + 美育” 未来形态的深度思考。

社会美育学院主任李志敏随后带来《社会美育学院如何打造创新社会美育生态》的专题分享,从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机制创新三维度切入,提出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社会美育生态构建方案,为院校与社会协同推进美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童年养志联合创始人郑超以《从 “同质化内卷” 到 “美育破局者”》为主题,精准剖析当前美育行业发展瓶颈,提出以特色课程体系、在地文化挖掘、跨学科融合为核心的破局策略,引发从业者对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共鸣。
思维碰撞:多元视角解构美育实践路径

下午的研讨环节亮点纷呈。武汉市美术教研员蔡颖莹结合二十年一线教学经验,带来《践行以美育人的实施途径》主题发言,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案例、校园文化浸润实践、社会资源联动模式等维度,系统呈现“以美育人”理念落地的立体化路径。

艺术小人才教材研发主编喻桂婷聚焦美育赛事痛点,以《从“创意难产”到“赛事突围”》为题,分享从灵感激发、创作方法论到赛事策略的全流程指导,为美育工作者赋能学生艺术创作提供实战指南。
现场交流:社会美育研讨提问解答环节

在两位嘉宾分享结束后,现场进入提问解答环节,在现场提问环节。
小乐象心美育汪校率先抛出问题:“如今大家都在推行美育浸润,且其涉及的版块也愈发多样。我想请教一下,就我们校区而言,有什么实际且有效的办法能够将美育浸润的相关项目更好地运用到校区的新项目中?另外,上级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呢?”
社会美育学院美育中心主任李志敏解答道:“校区可结合自身特色,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融入新项目,像开展地方非遗艺术工作坊等。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就有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学校可申请项目资金,借助高校资源开展教师培训、课程共建等工作,推动美育浸润项目落地。”

紧接着,来自秭归小央美美育中心的韩明月提问:“请问患有自闭症且热爱画画的特殊学校儿童,是否有机会在青少年时期进入湖北美术学院这样的高等美术学府进行全日制本科、专科学习或研修学习?若有机会,学生需具备哪些专业能力、文化基础及适应校园生活的条件?此外,学院在短期培训、非学历艺术教育、社会美育实践等方面,可通过哪些途径助力这类特殊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实现艺术梦想?”
对此,社会美育学院何明院长回应到,学院开设了丰富的短期培训课程,后续也计划针对特殊群体研发专属课程;我们的‘微光美育’志愿行动,也在持续为特殊人群开展艺术疗愈课程,未来将加大力度,助力特殊学生艺术梦想的实现。”

贝彩美学艺术空间的甘甜也提出疑惑:“未来艺术疗愈的发展及趋势是怎样的?湖北美院在这方面有相关板块吗?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次社会美育研讨会协办方负责人戴晨解答到,艺术疗愈未来前景广阔,会与更多新技术融合,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湖北美院已开设艺术疗愈微专业,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微光美育’志愿行动也在社会美育实践中持续推进艺术疗愈,为大众提供艺术心理疏导,未来还将举办更多艺术疗愈工作坊、论坛,推动行业发展。
结语
本届社会美育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对湖北美术学院百年美育传承的时代呼应,更是对“大美育”格局构建的积极探索。与会者一致认为,研讨会搭建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交流平台,为破解美育发展难题、创新美育实施路径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
未来,湖北美术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院校的学术引领作用,与社会各界携手同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征程中,用美育之笔书写更加绚烂的人文篇章。